廣州地化所在青藏班怒帶洋殼榴輝巖熱折返與平板俯沖過程的變質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洋殼榴輝巖是經歷幾十甚至數百公裡深俯沖的洋殼物質通過某種構造機制折返到地表的產物,對研究板塊構造運動以及地殼深部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洋殼榴輝巖在折返過程中通常經歷不同程度的低溫退變作用(如藍片巖相或綠片巖相)改造(冷折返),而部分會遭受高溫變質作用(麻粒巖相)的強烈疊加(熱折返)。前人將這種“熱折返”歸因於一個緩慢的折返過程,認為洋殼榴輝巖在炙熱的深部地殼被充分加熱所致。然而,這種熱折返對應瞭怎樣一個構造演化過程,目前鮮有研究涉及。此外,現代活動大陸邊緣地球物理觀察以及數字模擬研究表明,具有較大浮力的洋島和大洋高原在俯沖過程中會導致俯沖板片角度變緩甚至發生平板俯沖。平板俯沖是大洋俯沖中重要的地質過程,對於俯沖帶巖漿活動、地殼生長,以及陸內變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少有研究關註這類基本構造過程對於俯沖帶特征變質巖石(如榴輝巖,藍片巖,高壓麻粒巖)變質演化的影響;反之,如何通過古板塊縫合帶中變質巖及變質作用的研究來識別或反演古俯沖帶中平板俯沖過程是亟須探索的問題。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演化過程中,其洋盆中存在大量的古洋島或者大洋高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博士張修政、研究員王強及其合作者,以班公湖-怒江縫合帶西段洞錯地區新發現的退變榴輝巖為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巖相學、礦物學、相平衡模擬、鋯石的SIMS,以及金紅石SIMS定年研究,研究結果揭示瞭洞錯退變榴輝巖復雜的退變質演化歷史與班公湖-怒江洋中生代平板俯沖密切相關。

洞錯退變榴輝巖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沖消減的產物。相平衡模擬及石榴石環帶特征顯示其經歷瞭峰期榴輝巖相變質作用(T=610-630°C and P=2.4-2.6GPa),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的強烈疊加(T=910-930°C and P=1.2-1.3GPa),以及晚期多期次的退變質作用。洞錯榴輝巖具有一個復雜的順時針P-T-t演化軌跡(圖1),包括兩段快速降壓過程(M1-M2和M3-M4)和一段近等壓加熱的(M2-M3)的P-T演化軌跡,暗示其經歷瞭兩期快速折返和一期慢速折返的構造抬升過程。結合區域地質資料以及洞錯榴輝巖的變質演化歷史,提出班公湖-怒江洋中生代大洋高原的俯沖(250-177Ma)導致洞錯榴輝巖從俯沖大洋板片的拆離以及隨後的快速折返(M1-M2)(圖2a,b)。隨著巨厚且具有較大浮力的大洋高原被拉入俯沖帶,俯沖板片角度逐漸變緩甚至形成平板俯沖,低緩的俯沖角度導致榴輝巖折返速率顯著降低甚至滯留在深部地殼(~50km)難以折返,後期的熱松弛作用導致其遭受177Ma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的疊加(M3)(圖2c,d)。隨著俯沖大洋高原密度不斷增加(榴輝巖化),俯沖角度由於板片的後撤(Roll-Back)(或榴輝巖化大洋高原的拆沉)而增大,導致洞錯榴輝的第二期快速折返(M3-M4)、隨後的角閃巖相退變質作用(~167Ma),以及區域內同期(或稍晚)巖漿活動的爆發(圖2e,f)。

該研究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樣中生代演化提供瞭新模型,並揭示平板俯沖可能是導廢棄物處理|廢棄物濾網處理致榴輝巖慢速折返(熱折返)以及強烈麻粒巖化的主要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ctonics上。

論文鏈接?

圖1.班公湖-怒江帶洞錯地區榴輝巖的相平衡模擬及P-T軌跡

圖2.班怒特提斯洋平板俯沖導致洋殼榴輝巖折返過程的麻粒巖化


廢塑膠加工|廢塑膠處理工廠塑膠回收押出機|廢塑膠再生製粒機浪新聞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arrow
arrow

    gka004iy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